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经历  感想体会
在美国体验文化交融与碰撞
2012-02-28

——UCLA暑期游学感言

 

6周,42天,1008小时,不短也不长。但是,2009年的暑假,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游学的6个星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拥有了全新的视野。

出发之前,特意做了一些功课:从网路上搜集了不少有关美国文化概貌、洛杉矶风土人情以及UCLA校园信息的资料,也曾找到以前去过的学长询问了不少学习生活细节,感觉心里稍稍有了底数。但是,等到经历了15个小时的飞行,跨越了浩瀚的太平洋,转到了与北京时间相差15个小时的地球彼端,脚踏实地地降落到洛杉矶国际机场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真实的美国是这样一番模样!

洛杉矶,美国的第二大城市,以其宜人的气候、优美的风景、开放的民风、多样的文化而闻名遐迩。著名的好莱坞、星光大道、比弗利山庄、环球影城……一个个曾经只在电视上看到、在闲暇时遥想的名字,就这样一股脑地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当然,对我而言,此行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亲身体验世界名校的学习生活,感受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因为位于美国西海岸,地理位置上距离亚欧大陆较近,洛杉矶居住了大量的亚裔居民。在Downtown LA,有著名的China Town和Little Tokyo,曾经分别是中国和日本移民的聚居区,在那里居住的人们虽然身处异国,却仍延续着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时至今日,随着城区的发展和亚裔移民在各个领域广泛地融入到本地的经济文化生活,这两部分街区原先居住的中国或者日本移民大都已经迁居别处,但是China Town和Little Tokyo还是作为文化交融发展的见证留了下来,并且逐渐被改建为体现着浓郁亚洲传统风情、集商业餐饮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街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同是来自亚洲、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但是两个区域仍旧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China Town,中国式的热闹显而易见,各色店铺挤挤挨挨地列于街道两旁。因为早期的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等省,所以店铺也多以出售东南部的货品和食物为主。相比之下,Little Tokyo就显得安静不少,但是出售日本特色货品的小超市和贩卖寿司的小店顾客同样不少。有趣的是,我曾在Little Tokyo的一间店里看到待售的折扇,虽说是放在日本特色货品的架子上,却和我出国前在国内商店里挑选来作为礼物的折扇一模一样!相似的商品其实还有不少,想来这种状况也很可以理解,文化经济领域的融合与竞争从来都与国际交往紧密相随。

记得小学刚学英文时,就听老师说在美国许许多多商品的标签上都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美国大大小小高端低端各种商店,接近于离开了这几个字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就无从获取的夸张程度。此次美国之行,算是亲自见证了“Made in China”的大行其道,虽然或许没有听来的说法如此夸张,但是中国制造的商品的的确确占了美国一般日用品的大半壁江山。相信许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都有为国内亲朋挑选礼物时无从下手的苦恼:出门在外,总想买点“地方特色”捎回家来,但是美国的产品,单单从标签上来看,实在是太没有本土特点了;在国外转了一圈,买了不少东西,但是其中绝大部分却明明白白写着“Made in China”,国内的亲友会不会认为是在搪塞应付自己呢?这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某个周末我遇到的一个上海旅游团身上。当时旅游团带队的两个导游在聊天,一个人说他带的那部分中国游客在outlet购物时常常抱怨在美国基本上也只能买到中国货,枉费了出国一场;另一个则回答说自己带的那部分游客倒是蛮开心,因为看到祖国的货物在大洋彼岸也相当畅销,甚至还有点自豪的感觉。

还有一个周末到拉斯维加斯游览,在一间面积很大的纪念品商店转了许久,挑选了不少小礼物。付款时店主笑着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答曰来自中国,店主听后笑得更加灿烂,紧接着问我们:这间店里几乎全部的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我们还要千里迢迢再买回中国呢?当时也只是一笑置之,事后想来却又感觉心绪复杂。的确,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美,种类繁多、质优价廉,但是,毕竟主要还只是日常生活用品,科技含量世界领先的产品仍少见中国制造。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许多中国制造的商品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大量对外出口,价格优势成为其主要竞争力之一。过去,许多在美国销售的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内是完全见不到的;中国百姓买不到中国生产、销往国外的产品,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部分商品开始摆上了国内大中城市的进口商品货架,但是价格却常常高得离谱,让人不禁打趣“留过洋”的商品价格也随之与国际接轨了。不过,话说回来,因为有国际管理体系的监督,中国制造的出口商品质量普遍不错。尤其是时尚产品,因为有国外提供的设计理念,整体感觉舒适大气,实用又不失新意。

因为轻工业产品的广泛出口,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渐有了“世界工厂”这一称呼。这的确算是对中国工业发展和出口能力的一种肯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含着国家现代经济起步与发展初期的艰辛与无奈。在出口产品赚取大量外汇的背后,是工业污染的急剧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但是却换不来核心设计与技术数据。没有实质上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会利用科学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整合行业资源,整个产业链的根本自主权就不在我们自己手中,工业经济的发展就缺乏潜力与后劲。欣慰的是,中国的轻工业已经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并想方设法将其转变为机遇,上述问题正在得到重视与解决。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自主设计或研发的产品,将以全新的姿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进步创新,终将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与好评。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为之自豪。

美国多元文化的特色,也鲜明地体现在大学课堂里。且不说每年暑假美国的许多高校都会开放暑期课程给来自全球各国的学生参加,单单是在普通学期中,就能够见到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共同上课的情景。美国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国家,国民构成复杂多样,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新旧理念不断碰撞融合交流发展,造就了美国整体相对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心态,也深刻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假期里学习生活所在的UCLA,就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多元性的构建。从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民族构成、校园基础生活设施的施工建设到学生必修课程的设置,处处都体现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无论是本科招生还是选择研究院未来的师生员工,学校委员会都会尽量吸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成员加入;在校园里诸多餐饮休闲和学习生活建筑中,不同国家与地区特色的食品、书籍、生活用品照顾到了几乎每一位师生的需要;学生们无论主修何种专业,毕业之前都必须修满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学分,其中必须包括涉及其他至少两种文化的人文课程,以增加学生对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认识了解。

我的一位美国舍友,主修生物与遗传,就利用暑假的时间选修了一门德国文化课程。讲座课上,教授会就某些话题作专题讲座,简要介绍这些领域涉及的德国文化特点。课后,学生们需要自己搜集相关的背景信息,完成教授布置的阅读或者观影作业,写出自己的所思所得。讨论课上,学生们会被分成诸多小组,每组由一位教授或者助教带领,针对某个特定的话题作深入的讨论交流。我注意到她有两次的课后作业是观看教授指定的几部关于德国的电影,看完后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写出对电影的比较分析。其中就包含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和去年的新片《朗读者》,让我觉得既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有助于学术思维的锻炼和文化知识的拓展。

美国大学里不同的教授课堂风格各异,但共同点是灵活、开放、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一般在美国的课堂,教授每讲解完一个话题,就会停下来问在座的同学这样的问题:“Comments? Questions?”。有问题的同学会马上举手示意,大家一起聆听学生的问题和教授的回答,有时还会就此引发一场即时小型讨论。教授一般也不会介意同学们在课堂上吃东西、上网、看其他阅读材料,并且随时欢迎同学们的即兴提问。这样的课堂环境,看似有些散漫,其实鼓励着同学们用自由地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深入理解课本与讲座内容、交流彼此新的思维模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每节课上完,大家普遍会欣喜于在相对轻松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当然,美国学校的考试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在为期6周的整个课程中,除去期中、期末各一次考试,教授还会布置一两篇学期中的小论文,一般是给出一个与课程有关但相对宽泛的选题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有关材料完成论文的写作,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能力。

校园文化作为整体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与特色。植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髓,国内高校当然有诸多优势与特色,但同时也仍然有许多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大学借鉴学习并改进提高的地方。相信随着中国整体国家实力的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会进入更加健康积极的发展轨道,为中国的复兴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

6周的游学经历,开心着、努力着、尝试着、思考着,心态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而起伏斑斓着。归根结底,国家的强大才是出门在外的游子们最可靠的保障和最真诚的期待。始终坚信,中国,会逐渐在国际社会中展现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气息浓郁的大国气象,会以更加积极稳健的心态参与到地球村的种种事务中去;中国的国民也会因此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全球思维,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独特的贡献。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

崔晓曦

版权所有@国际事务部 地址:中国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6-4853/4854/2840 传真:+86-531-885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