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经历  感想体会
下南洋:我的收获和建议
2012-02-28

作为一名福建人,100多年前我的先辈们下南洋,开创了以新加坡华裔为代表的东南亚华族的繁盛,2009年8月至12月,我有幸代表山东大学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访学一学期,也开始了我那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下南洋”。要说此番下南洋的经历,最想从收获和建议两方面来谈。

 

< 收获 >

 

这次交流学习的时间短暂,仅有四个月,同时也不短暂,因为我的收获颇丰。

从刚开始的不适应,甚至想放弃,到后来逐渐调整心态,积极融入南洋理工大学丰富多彩的学习课余生活,从起先总是对文科生出国难大倒苦水的懵懂,到后来理智自信的阳光,四个月改变了我很多,也令我成熟了不少。我此次交流所在的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是亚洲知名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中心,其教职员工多来自英美的传播学名校,培养了新加坡90%以上的媒体从业者,该学院的中国学生--甚至加上交流生--的人数竟可以用个位数来计算。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新闻传播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之高乃国人所共知,而这也正是我交流学习之初时常低落沮丧的原因所在。那时,只要一上课,我就感觉自己像一个聋哑人突然坐到了一群言辞犀利,思维敏捷的准记者们中间一样,个中的窘迫和不堪,想必也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得到。

难道我的首次留学经历就将这样沉沦下去吗?我不甘心!在新闻的世界里,沉默者是没有话语权的。或许,新闻真是意识形态,而语言是她的载体。每当听到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热议达赖喇嘛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或是谈论中国“可悲”的民主状况时,我真像是吃了哑巴亏,有口难辩。因此,且不论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单就其工具性而言,如果你的语言工具不快,不利,不光,那么你的思想就失去了载体,再好的见地也没有竞争力。国人时常被国外媒体歪曲和误读,很大程度上都是吃了语言的亏。基于此,我将这次交流的目标首先定在了磨快自己的语言之剑上:听不懂,就到YouTube上去看英美大学的讲座视频;不会说,就借上课和课余活动的机会锻炼如何“厚脸皮”。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媒体项目策划等,是难得的与当地同学交流学习所得,相互学习的机会,要充分把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丰富的电子数据库资源,馆藏文献资料和学期论文的筹备写作,可以借以提高英文读写能力。然而,仅有课堂学习和个人化的阅读写作还远远不够,文化是语言鲜活生长的土壤,任何时候脱离了文化的语言都只能是僵死的。因此,在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之余,我还充分体验南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新加坡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社会氛围。我加入了南洋理工大学红十字会(Red-Cross NTU Chapter),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我掌握了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参加了南洋理工大学每学期一次的校园献血日活动,在一个由来自多个国家的学生组成的团队里工作,我初步获得了跨文化团队协作的基本技能。为了深入了解新加坡内涵丰富的海外华人文化,我接受了南洋理工大学下属华裔馆(Chinese Heritage Center)的大型图片展“何谓华人”(Chinese More or Less)的义务讲解培训。此外,在结束了本学期的交流学习之后,我还参加了一年一度的新加坡马拉松赛(Standard Chartered Singapore Marathon)的志愿服务工作。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似乎是可以做到有话说,说得好了。

总结这一学期来最大的收获,我想说的是文科出国其实并不难,现在那些所谓的发达世界们,越来越希望能和中国的人文社科学人以及媒体从业者们直接交流和对话,只要我们能克服自身的心理和语言障碍,走出去,直接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中国文化在不同语言之间传播时所产生的折射效应,由此,一个更加真实,自信和开放的中国形象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 建议 >

 

这次交流,有我个人的收获,有对母校山大的感激,更有对山大的期望和建议。爱之深而责之切,看到了差距,就真诚地希望母校山大能有所改进。目前,我校有机会出国访学交流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在少数,相信国内外的差距也是许多山大人所知晓的。如果说,硬件上的差距受经费和地域的制约而不易改进的话,那软件上的差距呢?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绝对大有可为!却如今,随着一批批访学教师和学生的归来,仍鲜见软件上的改进,难道是积重难返了吗?还是渴望变革的声音“沉默”了呢?切忌,切忌!大学之大,主要在学之大,而学之大主要在人,一所大学之人的学识,学养和学风是这所大学的根基所在,若山大能在人文氛围和学校管理上胜人一筹,相信真正的学人和有志青年是不会避山大之陋和济南之“陋”的。

以下是我的建议,希望能为校长所亲见!

 

1.  关于学生网络化学习系统

 

目前山东大学有各种名目的学生网络化个人系统,如,属于公共管理的有:学生选课系统,学生奖助贷系统,属于学习类的有:大外部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计算机教学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系统,图书馆学生个人系统。这些系统分布杂乱,缺乏整合。现在老师们多采用以课件为载体的数字化教学方式,教改后学生作业也多以合作和电子版的方式完成,这需要老师和学生间,以及学生和学生间大量的信息交流,一个统合学生各科学习(必修,限选以及任选),选课,奖助贷,图书馆服务,邮件服务,网盘服务,论坛服务,公共及办公信息查询服务的综合性网络个人终端早已成为迫切所需。

在南洋理工大学,这样的综合性个人终端称为学生链接(Student Link),相应的还有教师终端(Staff Link)。学生链接中包含了丰富,近乎包罗万象的信息服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称为Edventure的电子学习入口,学生所有的课程学习信息,图书馆信息,以及与任课教师的联络都可在这个系统上完成。通常老师会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办公地点,办公时间,本学期教学计划(syllabus,每周讲授内容,作业、小测及最终考试的内容,范围或时间,等等),作业要求,以及上课时所用到的所有课件参考资料或书目等全部发布在这个系统里。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地管理本学期的所有学习任务,在学期开始之初就能制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这样,不仅学生学得有数,教师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同时开学伊始各种有关该科目的测评标准都予以公开,随着课程的进行其余有关该科目的学习资料都陆续挂在网上,有效保障了学生公平的知情权,有利于确保最终测评成绩的公平。

而反观我们山大,不少教师对自己上课用的课件讳莫如深,美其名曰:提高学生上课效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唯恐自己提供了课件,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课了。通过这次交流我发现,虽然两边学校的老师都用课件教学,但是课件的内容却大有不同:首先,南大的老师喜欢把上课的要点列在课件上,而把相关例子和深入阐释放到课堂上口头解释,而山大老师往往喜欢照单全收,把讲课的内容无一不落地列在课件上;其次,南大老师会把参考书目中的相关章节列到每周的课件和教学计划中,督促学生阅读,并进行随堂考察,而山大的老师则喜欢在头一堂课上抛给学生一堆书目,其后不了了之,令学生无从下手。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南大,课件仅是上课和复习的大纲,而于山大,课件是上课的绝大部分,我们老师不给课件也“情有可原”了。但这样一来,上课时老师埋头“读”课件,学生们埋头抄课件,课堂上的思考,互动和交流就少了。

以上是关于不提供课件的老师,对于那些提供课件的老师,向学生发送课件也十分不便。一般情况下,普遍的解决办法是每班由班长申请一个公共邮箱,老师将课件发到邮箱中供同学们下载。遇到使用电脑不熟练的老师,就只能学生们下课挨个排队拿U盘去拷了。公共邮箱就是我们想出的学生链接的替代品,但是它毕竟有诸多弊端:如果多科共用一个邮箱的话,信息杂乱,需专人及时维护;若每科专用一个邮箱,又容易搞混;而且,它也不便于学生和老师的私下沟通。这学期回到山大学习,发现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在课件的第一页公布联系方式,说这是学校今年最新的规定。看到这些,我想,要是山大也有一个像南大一样的学生综合系统该多好,公布这些信息其实本不必要占用上课时间。

记得刚到南洋理工大学,参加交流生指导大会时,对方教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学生链接(Student link)和Edventure,问我们谁在自己的母校使用过这样的系统,在场的欧美学生无一不落地举了手,而全部14名中国学生(包括山大,武大,复旦,交大,厦大等)却无一举手,这说明这样的系统在国内一流高校中还未被引进,若山大能及时整合建立这样的系统,绝对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教学改进。

 

2.  关于强化学校邮件系统

山大现在有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邮件系统,但功能低下,支持的附件很小,学生和教师很少使用学校邮件。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中国人普遍不太习惯用邮件进行交流。然而,不得不说,南洋理工大学几乎把学校邮件系统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每一新生入学都自动分配学校邮箱(当然这在欧美是相当普遍的做法,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个别美国高校已开始不分配邮箱地址),以后老师发布的课程信息,学校的各种活动(游园,文化节,推介会,社团,甚至包括体温申报,疫苗接种),讲座,招聘信息,校外的义工活动信息,比赛信息等全部通过学生邮箱发布,只要你认真留意自己的邮箱,基本上可确保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并能通过邮箱找到很好的实习甚至工作机会。我在南大参加的红十字会活动,马拉松赛志愿者活动,以及听过的很多讲座都是通过邮箱获悉和注册的。甚至我交流结束返回国内后,还收到了来自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发给全体学生的祝福圣诞快乐的邮件,这令我感动之至。

相比之下,山东大学的通知发布体制却往往遭到学生们的诟病。学校或学院通知,往往先是二者在各自网站上发布公告,必要的通知由各班班委进行传达,不必要的通知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勤关注学生在线,教务处,或国际处等的主页了。如此传达信息,遗漏在所难免。我将这种遗漏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主观又分为无意和故意两种。客观遗漏主要是指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里想谈谈主观遗漏。先说无意主观遗漏,例如国际处发布的海外交流信息,班里并不通知,如果不是平时个人多关注的话,就很可能完全不了解报名条件和截止日期。以我此次赴南大交流为例,很多同学都是在我已经被学校选拔上之后,才得知有这么个项目的,如果他们早知道这方面的消息,尽早准备,也是有极大可能获得这次宝贵的经验的。再说故意主观遗漏,很多学生干部之类的“消息灵通人士”,有时会利用其信息制高权,控制信息流出,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所中国堪称高水平的大学,竟然存在如此控制信息的现象,实在可笑!希望学校能尽快建立健全邮件系统,还所有山大学子公平享有学校信息的基本权利!

 

3.  关于学校图书馆服务

考察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如何,其图书馆是重要标志。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虽然较丰富,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说说山大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我校的老师和学生能否第一时间接触到其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决定我校学术振兴计划的成败。单就本科生所能接触到的数据库资源而言,与南洋理工大学相比,山大的资源量十分有限,而西文数据库就更少,种类分布明显表现为自科多,社科少,门类不齐全。离开南大时,特别怀念其数据库资源,遂询问那里的图书馆管理员我能否申请回校后继续登录他们的数据库,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但他们建议我向山大反映情况,增订数据库。于是,我发邮件询问山大图书馆有关情况,但至今仍未得到答复。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富集,又有许多老牌名校为依托,自然是吸引高等科研教育人才的强磁极。山大要与这些地区的高校竞争,研究资源不过硬,怎能有吸引力?

再说山大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我们这些本科生们哪敢让图书馆的管理员们“服务”啊,不挨骂,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大图书馆的人性化。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教授,一律一视同仁。我仅仅是一个交流一学期的学生,其图书馆服务的周到却时常令我感动。一次,我有几篇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找不到,发邮件询问南大图书馆管理员,得到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其中一篇南大图书馆没有馆藏,一篇是一本大合集中的一章(老师没有标注合集名称),再有一篇是需要用胶片影印机打印的报刊资料。查找如此详尽,回答准确及时,让我这个交流生受宠若惊。

关于众多国外图书馆服务的认真细致在国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如果说因为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使国内的大环境一时难改的话,那么山大图书馆的小环境呢?改革的空间和余地还是很大的。

 

4.  关于学校教务和政务管理

作为一名由理转文的转专业生,我同别的同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要频繁接触学院教务科和学校教务处,以弄清各种补课和转换学分事宜。这次选择出国交流,与这些部门的接触又愈加频繁了。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学校行政部门那是绝对的官僚作风,转专业后,我来到中心校区,充其量还只是在学院大楼和办公大楼之间被踢来踢去,转专业之前,我就可是在中心校区和兴隆山校区之间被来回远程抛射了。时至今日,与我一同转专业的一些同学,还是弄不清楚学校相关政策,教务员意见不一致,我们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关于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我实在不想涉及,也不敢涉及。只是希望学校能将最新的学校管理文件(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整合起来,集中在网上发布,并及时更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分散挂在不同部门的主页上,而且还多为教育部文件,省级文件,校际文件少,笼统的多,具体的少。

在南洋理工大学,任何管理办法,在其网站上都明文可查。细到考试可提前多少分钟入场,交流生如何申请携带电子词典,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5.  关于归属感

徐校长上任之初曾提出了为众多师生所津津乐道的“一把椅子”理论。然而,在教师的归属感中,空间上的归属感,仅是最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如何通过此,来提高老师们的精神归属感,势在必行。在南大交流期间,曾拜访过一位印度老师,见这位老师不大的办公室被他布置得精致而典雅,颇有家的温馨,遂问他,这不过是一间办公室而已,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谁知这位老师竟然回答,南洋理工大学就是他的家。原来,这位老师的受教育经历颇为坎坷,先是在印度读到了硕士,后又不满于现状,赴美留学,又从硕士读起,最终拿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的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美国做过企业的营销策划顾问,有了不菲的薪水,也出版了专著。但最终促使他来到新加坡,来到南洋理工大学,来到黄金辉传播学院的,却是南大所给予他的尊重和认可和为他的研究所创造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南大给了他那份久违了的归属感。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他的祖国印度,另一幅世界地图上则大大地标注着新加坡。当他让我在世界地图上指出我来自中国的什么地方时,我看到了那颗缀在新加坡上方的心,那一刻,我知道这颗心永远也跑不了。

 

写下以上这些建议,感觉尽到了我作为一名山大本科生的责任和义务。言语有过激之处,请多见谅。

真心地希望山大能少些空洞的口号,表面上的文章,多些实实在在的内蕴的人文精神。细节确定成败。一所公共服务、行政管理上周到细致人性的温馨之大学,一所多种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之大学,其硬件设施上的相对落后,所处地域上的相对劣势,都不能阻碍有识之士们对其趋之若鹜。山大的改进,从软件上着手,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希望有关领导们能予以考虑!

最后,祝福所有居于陋室而无畏追求真理的山大人!

 

 

王雪

2010.3

版权所有@国际事务部 地址:中国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6-4853/4854/2840 传真:+86-531-8856-5051